「咬舌」真的能夠做到「自盡」嗎?原來真相是這樣......

「咬舌」真的能夠做到「自盡」嗎?原來真相是這樣...

2015-01-30, on 養身保健




武俠小說中有很多「咬舌自盡」的場景。「咬舌」真的能夠做到「自盡」嗎?網上流傳的「咬舌自盡」的致死原因可歸為三大類,即「疼死說」、「失血說」和「窒息說」。事實上,這些說法都不太可能發生。

  網上流傳的「咬舌自盡」的致死原因可歸為三大類,即「疼死說」、「失血說」和「窒息說」。事實上,這些說法都不太可能發生。相比之下,只有由於出血使得血液入肺,從而導致窒息死亡的方式理論上可能性最大;但事實上,真正咬舌致死的案例少之又少。而意外斷舌也不可怕,不會有重大危險,而且斷舌再植手術也已經非常成熟。

  前幾天,家住昆明的劉先生遭遇了一件又心痛又後怕的事情。事情的緣由竟是一碗不起眼的炒米線。原來,劉先生在駕車帶女兒出遊時,為女兒買了一碗米線。而當女兒在後座上吃米線時,劉先生的一腳急剎車,使得女兒猝不及防撞在前排座椅上,竟將舌頭咬斷了一半!幸好由於送醫及時,目前小姑娘的說話能力正在恢復之中。

  看到這一幕,不禁讓很多人腦海中浮現出了武俠小說中「咬舌自盡」的場景。而這一印象也讓劉先生和劉太太事發後揪心了好久。那麼,「咬舌」真的能夠做到「自盡」嗎?出現舌頭斷裂的意外應如何應對?

  舌頭的基本特徵

  在討論「咬舌自盡」之前,先要瞭解一下舌頭的哪些特徵存在可能「致命」的因素。舌頭,在醫學上稱為舌,是人體口腔內一塊肌肉質的器官,表面覆蓋有包含味覺感受器的上皮組織。舌的內部有多條彼此獨立、方向不同的肌肉束,使得舌頭可以做出靈活的偏、卷、翹等活動,使其具有協助咀嚼、攪拌、吞嚥食物,及協助發聲等功能。這些肌肉被稱為舌固有肌。

  此外,舌在口腔內還有多條肌肉協助其固定於口腔內。這些肌肉被稱為舌外肌。舌的下部由頦舌肌連接至下頜骨,側部依靠莖突舌肌連接至顳骨的莖突,而基部則由舌骨舌肌與舌骨相連。這裡以頦舌肌相對最為有力。

  除了肌肉,舌內還含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組織。舌內的神經包括控制舌肌運動的舌下神經、感受舌後部味覺和觸覺的舌咽神經舌支,以及由三叉神經分出的負責舌前部味覺觸覺的舌神經等。舌內部除了豐富的毛細血管外,較大的血管包括舌深動脈、舌背靜脈和舌深靜脈。我們在舌的下部看到的兩條粗而青色的血管,其實就是流動著靜脈血的舌深靜脈。

  「窒息說」又分為三種說法,一種認為是斷離的舌頭被吞入,導致「噎死」,另一種認為斷離的舌根會「縮入喉嚨」導致窒息,而第三種說法則是流出的血液灌入氣管導致窒息。對於第一種說的理由是舌頭是輔助吞嚥的器官,因此舌頭咬斷後斷離的舌頭由於吞嚥功能的喪失而吞入。然而仔細想想可知,若要咬舌自盡,或由於意外自己咬斷舌頭,那麼舌頭的斷離端是位於門齒外側的,那麼掉出口腔的概率遠高於被「吞入」。並且,即使斷舌被吞入,那麼很大可能是進入食道而非氣管。對於第二種說法,事實上也很難成立。因為舌頭被咬斷的部位是前部的游離端,而剩下舌後部,其下側是被發達的頦舌肌向前下方的下頜骨方向牽拉,因此難以做到「縮入喉嚨」。對於第三種說法,若要使血液能夠充分阻塞呼吸道,所需的出血量儘管遠少於「失血死」,但仍是比較可觀的,需要長時間出血才能達到。

  因此,對比以上可能的「咬舌自盡」原理,我們可以看到,上述的所有方法都無法造成武俠小說中那樣的「一咬斃命」,甚至連致命的可能性都很低。相比之下,只有最後一種,即由於出血使得血液入肺,從而導致窒息死亡的方式可能性最大。事實上,文獻中記錄的舌意外斷裂以及咬舌自殘案例中,致死的極少,僅有的一例「咬舌自盡」發生於一位精神疾病患者身上。該患者在發病中咬舌,死因是出血和舌腫脹導致的窒息。

via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