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給與進口拉鋸戰驗得出農藥的有機品,農業悲歌無法倒帶!...

自給與進口拉鋸戰驗得出農藥的有機品,農業悲歌無法倒帶!

2015-02-12, on 健康醫療



文‧吳欣穎、劉婷婷

從塑化劑事件到地溝油事件,食品安全一再出問題,民眾漸漸的對政府所把關的食物不再安心,消費者漸漸轉向購買有機產品,寧願多花一點錢,也要讓自己和家人吃的安心。

進口的一定比較好?不少消費者在生鮮超市購物時都表示,為了買到更安心的食品,寧可選擇國外認證的有機標示。根據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規定,進口農產品、農產加工品,必須通過農委會公告的國家、國際有機認證,並且在上市前經農委會審查合格,核發有機標示同意文件,才能以有機名義販賣。

國外驗證 國內書面省查

從上述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法規可看到,只需要在政府所公布的幾個國家中驗證,就能夠成為我國的有機食品,但如附表可以清楚看到,我國所承認的「有機同等性國家」中並沒有大陸,但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所提供的「二○一一年至一○一四年進口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國別及數量統計表」中發現,大陸有機農產品進口占總數八.四%至十二.三%不等,市面上也能輕易看見「大陸的有機」產品。這是為什麼?

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,依現行法規,大陸有機農產品只須擁有「有機同等性國家」的驗證就可以合法成為我國進口有機食品。看似合法,但卻是遊走法律漏洞營利。

大陸有機食品造假 

繳錢就能通過驗證

近十%的大陸有機進口食品,除了在進口程序上造成消費者不良觀感,許多民眾不知道的是,這些流入臺灣的大陸有機食品,在國際上並不受歐盟國家歡迎。

大陸雖然號稱有三百五十萬公頃,理論上應為全球第二大有機農業國,但顯然並未被IFOAM(國際有機運動聯盟)採信。在IFOAM統計全球有機農地面積中,大陸並沒有名列在此。

美國農業部(USDA)在二○一一年,公布了一張由大陸未經認證的供應商製作的偽造有機證書,這家大陸公司使用偽造證書,把非有機作物的大豆、小米、蕎麥等標為有機食品,並銷售到美國。

由於大陸造假的有機農產品事件頻傳,導致許多國際有機驗證機構權威信用受損,大陸資深有機農業媒體人透漏,「歐盟至今仍不太喜歡大陸的有機食品」。即使中央檢驗標準嚴格,但由於驗證單位繁多,大陸境內對不肖業者仍防不勝防。

產地勝認證

文化大不同

走不出國際沒關係,大陸廣大的內銷市場還支撐得起當地有機農業,消息來源表示,在「一胎化政策下」,許多家長都願意花大錢讓小孩吃最好的,內需都尚有市場,也難怪大陸至今仍未積極改善國際印象。難道他們不怕吃到假貨嗎?

受歐美影響,臺灣國情相當注重「認證」、「標章」,大陸卻剛好相反!從農村走進城市的民眾,對家鄉出產的有機食品抱持相當高的信任,在他們的眼裡,「產地」遠比「認證」重要。

消息來源更指出,由於各國對有機認證的標準不一,按照現行規範,如果花一樣的錢,建議民眾以德、日有機食品為首選,方能買到更優質的有機食品。

臺灣依法而循 矛盾而行

如果進口有機食品難以讓消費者信任,本土生產有機食品是否更加安全?依據《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》規定,在國內以有機名義販賣農產品或農產加工品,都必須經過驗證。也就是說,無論是在菜市場、超市、農民市集等地方販售,只要宣稱是有機農產品,都必須經過驗證才行。

但所謂的有機農產品(食品)確實無農藥嗎?同源法條《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》裡還包含:有機農產品、農產加工品不得使用化學農藥、化學肥料、動物用藥品或其他化學品。但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許可者,不在此限。

從法律上的文字遊戲來看,不難看出雖然販售有機農產品、食品需經認證,但若是中央允許的化學品,一樣能合法使用。但大多數消費者對有機的概念都停留於「無農藥」認知,如非對有機稍有涉略,恐怕容易導致買賣間的誤會。

有機真的零檢出嗎?

農耕真的可能無農藥嗎?推動有機農業多年的臺灣大學園藝系名譽教授鄭正勇認為,有機是不可能「零檢出」的,而有機產品的生產過程充滿被污染的可能。隨著地球的轉動,不可能阻擋被污染的空氣飄動,再加上有機農田與傳統農田規定距離只差了僅僅六公尺,又有誰能保證不汙染到有機農田呢?如果有機農產業者不小心使用到受污染地下水灌溉,那麼有機農產品的安全性可能就必須打上問號。

二○一三年,富麗有機米事件就是相當好的例子。消基會發布富麗有機米殘留農藥的新聞後,包括官方與輿論都將原因推向「鄰田污染」。但當時則有記者訪問到種植的農民,並坦言因為天候不佳,病蟲害多,曾經私下偷用殺蟲劑加保利。

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,雖然目前有機農業農藥殘留抽檢合格率達九十八%至九十九%,代表農藥零檢出是能夠做得到的,反對放寬農藥殘留零檢出的規定,但臺灣太小了,連美國都認為飄散汙染是在所難免,訂出有機農業農藥殘留量為安全值的五%,若一昧使用不切實際的要求規範有機農業,只會導致種植面積縮小,有機成為有錢人才能吃的農產品。

民眾真的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嗎?

由於臺灣今年水資源不足,於是政府推動休耕政策,許多農團紛紛赴行政院抗議,高喊「臺灣缺水不應休耕」、「拒絕停灌休耕政策」口號,痛批政府拿農民開刀,停灌後農民無水可耕,盼政府維護農民尊嚴、生存權及工作權。

其實休耕問題一直存在,並非只是單單水資源不足這項原因,一九九七年,政府實施休耕政策,當時臺灣兩期作的休耕面積,加起來不過六萬三千公頃,直到臺灣加入WTO的二○○二年,全台休耕面積已經攀升到十六萬七千公頃。

雖然民眾擁有選擇權,但當選擇內容被政府、經濟體系改變時,民眾無論怎麼選擇都是在挑選「被選擇」的食物。

 

【原文刊載於《卓越雜誌》346.347期;更多資訊請上《卓越雜誌》;《卓越雜誌》粉絲團;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】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