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火災該怎麼辦?正確的逃生方法又是如何?看懂這篇可以保你一...

遇到火災該怎麼辦?正確的逃生方法又是如何?看懂這篇可以保你一命!

2014-11-18, on 養身保健



1.熟悉環境

熟悉環境就是瞭解我們經常或臨時所處建築物的消防安全環境。對於我們經常工作或居住的建築物,事先可制定較為詳細的逃生計畫,所有成員都要知道逃生出口、路線和方法。

2.迅速撤離

逃生行動是爭分奪秒的行動。一旦聽到火災警報或意識到自己可能被煙火包圍,千萬不要遲疑,要立即跑出房間,設法脫險,切不可延誤逃生良機。

3.毛巾保護

逃生時常用的防煙措施是用干、濕毛巾摀住口鼻。可把毛巾浸濕,疊起來摀住口鼻,無水時,乾毛巾也行;身邊如沒有毛巾,餐巾布、口罩、衣服也可以替代,又多疊幾層,使濾煙面積增大,將口鼻捂嚴。穿越煙霧區時,即使感到呼吸困難,也不能將毛巾從口鼻上拿開。(煙霧的傳播速度:水平方向0.8m/s,垂直方向3-4m/s)

4.通道疏散

樓房著火時,應根據火勢情況,優先選用最便捷、最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設施,如疏散樓梯、消防電梯、室外疏散樓梯等。從濃煙瀰漫的建築物通道向外逃生,可向頭部、身上澆些涼水,用濕衣服、濕床單、濕毛毯等將身體裹好,要低勢行進或匍匐爬行,穿過險區。考慮建築物的窗戶、陽台、屋頂、落水管等脫險。

5.繩索滑行

當各通道全部被濃煙烈火封鎖時,可利用結實的繩子,或將窗簾、床單、被縟等撕成條,擰成繩,用水沾濕,然後將其拴在牢固的暖氣管道、窗框、床架上,被困人員逐個順繩索滑到地面或下到未著火的樓層而脫離險境。

6.低層跳離

如果被火困在二樓內,若無條件採取其他自救方法並得不到救助,在煙火威脅、萬不得已的情況下,也可以跳樓逃生。但在跳樓之前,應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、枕頭、床墊、大衣等柔軟物品,以便「軟著陸」。然後用手扒住窗檯,身體下垂,頭上腳下,自然下滑,以縮小跳落高度,並使雙腳先著落在柔軟物上。如果被煙火圍困在三層以上的高層內,千萬不要急於跳樓。因為距地面太高,若往下跳易造成重傷和死亡。只要有一線生機,就不要冒險跳樓。

7.借助器材

人們處在火災中,生命危在旦夕,不到最後一刻,誰也不會放棄生命,一定要竭盡所能設法逃生。

8.衛生間避難法

當實在無路可逃時,可利用衛生間進行避難,用毛巾緊塞門縫,把水潑在地上降溫,也可躺在放滿水的浴缸裡躲避。但千萬不要鑽到床底、閣樓、大櫥等處避難,因為這些地方可燃物多,且容易聚集煙氣。

9.火場求救法

發生火災時,可在窗口、陽台或屋頂處向外大聲呼叫、敲擊金屬物品或投擲軟物品,白天應揮動鮮豔布條發出求救信號,晚上可揮動手電筒或白布條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。

10.暫時避難

在無路逃生的情況下,應積極導找暫時的避難處所,以保護自己,擇機而逃。

11.標誌引導

在公共場所的牆面上、頂棚上、門頂處、轉彎處,「安全出口」、「緊急出口」、「安全通道」、「太平門」、「火警電話」以及逃生方向箭頭、事故照明燈等消防標誌和事故照明標誌。被困人員看到這些標誌時,馬上就可以確定自己的行為,按照標誌指示的方向有秩序地撤離逃生,以解「燃眉之急」。

12.利人利已

在眾多被困人員逃生過程中,極易出現擁擠、聚堆、甚至傾軋踐踏的現象,造成通道堵塞和不必要的人員傷亡。相互擁擠、踐踏,既不利於自己逃生,也不利於別人逃生。在逃生過程中如看見前面的人倒下去了,應立即扶起,對擁擠的人應給予疏導或選擇其他疏散方向予以分流,減輕單一疏散通道的壓力,竭盡全力保持疏散通道暢通,以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。

 

 

一般來說,在高層建築中遭遇火災時,首先應該防止窒息和中毒,從消防通道及時逃生。如果火勢太大,可以選擇衛生間等地方躲避,等待救援。千萬不要驚慌失措,貿然跳樓。

 

1、臨危不亂,冷靜機智,選擇安全線路迅速逃生。

2、不要貪戀財物,也不要盲目跟從人流、亂衝亂竄。

3、遇火災千萬不要乘電梯,起火後一旦斷電,極易將人關進電梯,使人失去逃生機會,應走疏散樓梯。

4、火災發生後,不能在濃煙瀰漫時直立行走,距地面20釐米處煙氣濃度低,這時應在地上爬行,用濕毛巾、口罩、衣物摀住口鼻,有條件最好裹上濕衣服或濕毯子、棉被等。

5、撤離時要向室外空曠地帶跑,若通道被煙火封堵,則應背向煙火方向離開,通過陽台、窗戶等往室外逃生。

6、如果窗戶距地面不高,可考慮從窗戶逃生,儘可能利用繩索或使用粗布條聯接在一起作為繩索,儘量減小與地面的距離,做到雙腳先落地。

7、屋外起火門被烤得很燙,千萬不要開門,以防煙火侵入。應關緊迎火門窗,打開被火門窗,用濕毛巾或濕衣物、濕棉被矇住門,然後不停地用水淋透房門,防止煙火侵入,等待救援人員到達。

8、被煙火圍困暫時無法逃離時,應儘量待在陽台、窗口等容易被人發現和避免煙火侵害地地方,同時想辦法發出求救信號。如果沒有陽台或失去自救能力時應儘量讓自己躲到牆邊、門邊,一面防止房屋塌落砸傷自己,另一方面便於消防人員尋找。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