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踵而來的困境,酪農恐消失!3個問題待解決,乳品九成七來自國...

接踵而來的困境,酪農恐消失!3個問題待解決,乳品九成七來自國產,台灣的健康怎麼辦...?!

2016-06-01, on 健康醫療



文/圖‧陳彥竹

每一天,早餐一杯鮮乳,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。臺灣人飲用的鮮乳九七%來自國產,無論是酪農或是牛隻,一個環節出錯,遭殃的是千萬人民的健康,但如今,酪農卻大喊產業即將出現斷層,到底出了什麼狀況?

清晨三點鐘,天還沒亮,許多夜貓子才剛入睡,酪農已經起床,穿上防水衣,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。「哞~」低沉溫馴的聲響,是沉睡牧場的起床號,為了將牛隻身上的土及糞便沖淨,酪農俐落的調整適當的水量,避免過大的力道讓牛隻不舒服,為數百牛隻洗澡,看似浩大的工程,其實只是主要工程的前奏。

洗完澡的牛隻,身上乾乾淨淨,才能在榨乳時保證乳源純淨。與傳統「擠奶」方式不同,如今的牧場使用半自動榨乳機,但為了在最短時間內讓新鮮的牛奶送到消費者的手中,酪農需趕在四小時內完成整個牧場的牛隻榨乳工作,將新鮮生乳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集中殺菌處處理。

每日的「黃金四小時」結束後,利用刮糞機將以「甲」為單位的農地清理乾淨;接下來餵飼人員還要將飼料、牧草的營養搭配完善,配出牛隻的營養大餐、例行性的替牛隻作健康檢查。再來是等到距離上次餵食的十二小時後,再度重複榨奶、餵食的工作。

這是目前全臺灣五百戶酪農全年無休的日常生活。雖然和從前「全手工、高勞力」的工作環境相比,如今半自動化之後已經輕鬆很多,但諾大的農場、吃緊的人力,酪農業,仍然是勞力密集的工作選項。

四方牧場董事長蔡南表示,在臺灣養牛的成本真的很高,因為飼料仰賴進口,鮮乳銷售的六○%是飼料的費用,還有人事以及零碎的成本,其實是很吃緊的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更提到,現在的酪農業工時因為部分機械化的關係,其實都已經縮到八小時左右,與一般上班族差不多了!「比起以前沒日沒夜,都要自己來,可差多了」!

 

問題一
經營模式待改變 
酪農業盼流程走入4.0

雖然現在酪農的工作環境,相較以前,已經不再如此勞累,但在第一線作業的酪農卻面臨嚴重不足的危機。全盛時期,酪農有一千兩百多戶,但如今大部分的第二代,都不願意接手家裡的畜牧業;而在土地全面開發後,牧場附近新建成的住宅區內住戶,對於居住環境的高要求,也成了牧場無法支撐下去的原因之一。

如今,臺灣的酪農只剩下近五百戶。蔡南表示,若遇到獸醫系或畜牧系教授帶領學生前往觀摩實習,都很樂意地與學子們分享,「因為這產業的年輕人很缺乏!」就算選擇畜牧系,畢業後會走入牧場第一線的,其實寥寥無幾,幾乎都前往政府部門,或是飼料等產業深造。

雖然少了整整一半以上的酪農戶,市場對乳品的需求量仍然不斷的增加,消費者對於飲食安全更加重視。酪農業面臨產量以及品質雙雙提高標準的狀態下,勞力問題仍然沒有好的解決之道,酪農戶數量成倍數消失,正在臺灣發生。

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理事長洪長進說到,從民國一○○年就開始與農委會及勞動部反映,希望能夠引進外勞,分擔勞力上的工作,但是被以「擔憂農業外勞擠壓本土勞工空間」為理由駁回至今,王忠恕表示為此邀請勞動部審查委員一同前往牧場前線,瞭解作業的困難度,雖然在去年年底得到勞動部表示考慮開辦,但是所有的配套措施以及相關法規皆未有動作;今年勞動部改制後,新上任的審查委員需重新評估,又會是一段時間得等待。

談到酪農業勞力缺乏的狀況,蔡南認為,「其實是分工的問題,工作內容很重要,」臺灣許多的酪農戶都是自家事業,以前是一對夫妻以及一個小孩,就要養幾十甚至幾百頭牛,但到後來牛隻越來越多,有助手時,理所當然會將較粗重的工作交給外人,蔡南表示,「要讓現在的年輕人往鄉下走已經夠困難,工作內容還是別人不想做的事,更不用說」!

洪長進也坦言,尋求外勞只是治標不治本,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多方面給予酪農以及就業青年輔導教育,並進一步瞭解現今青年的就業狀況及期待。洪長進發現大部分青年期望管理職,或是有發揮空間的行業,如果老酪農沒有將觀念轉變,不願意放手讓年輕一代掌管,那麼也會是一項危機。因為看準懂得運用科技的年輕世代,洪長進期望酪農也可以走進4.0,走入智慧化。

 

問題二
大動物醫師缺 
該從教育體制救

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,臺灣牛隻的產乳量只能夠維持二到三胎,其他產乳國地區牛隻可產到四至五胎。這是因為臺灣的牛種屬於荷蘭牛種,此品種源自於溫帶國家,移居亞熱帶地區的臺灣之後,在產能方面是有些微影響的。

四方牧場中,牛隻被分在五個區域,泌乳牛區、乾奶牛區、剛出生兩個月內的高床區、出生六個月內小牛區、大女牛,每一個區域都有不同的照護方式。

出生六個月內的牛隻,耳朵上掛著標示牌,清楚的記錄了生產時間,上次健康檢查時間、過去病史、發情期……,就像一張健康檢查表,每一個細節都不可以疏忽;而較年長的牛隻,則直接在背上作印記,清楚的標示出生年份、地區以及身分數字,「每一隻牛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,時時刻刻的保護,因為生病就麻煩大了!」四方鮮乳董事長蔡南表示。

臺灣面臨大動物醫師嚴重不足,如果以兩千頭牛有一位獸醫師照護為基礎,全臺灣至少需要五十位大動物醫師,但是全臺灣目前的大動物醫師卻不到十位。臺灣目前只有四所大學有獸醫系,幾乎沒有能夠到牧場飼養管理的教師,二十多年來,只有一名教師從事大動物現場養殖教學,因此難以培育酪農養殖專業人才。

中興大學獸醫系副教授莊士德說到,教育部及學校,應讓教授帶領學生到現場的臨床教學也進入升等評鑑中,而不是只受限於論文繳交數量,這樣才能夠無後顧之憂的到牧場瞭解現實情況,避免紙上談兵之餘,更有機會補足酪農人才以及大動物醫師不足的問題。

而獸醫師龔建嘉也提到,在學期間,看得到學長姐擔任小動物獸醫的經驗,有前景可望,但是大動物獸醫之路卻是無人帶領,因此整體職涯規劃的風氣自然導向小動物獸醫。

檢查牛舍都清理完畢之後,蔡南巡視一下園區,順便散散步,「看著遊客興奮的來瞭解我們的工作生態,體驗一整天的牛世界,還可以喝到新鮮牛奶,知道臺灣的牛奶是很棒的」!

 

問題三
消費者失信心 
提高酪農無形成本

近年媒體大肆報導對於鮮乳危機的言論,在未有全面性的求證以及責任性發言之下,重創酪農產業,造成人心惶惶。政府、業者、專家共同發聲,臺灣的鮮乳符合高標準檢出,王忠恕更提到體細胞數少於三十的A級鮮乳,已經從當初占全臺灣鮮乳六○%提升至八五%,且自豪的表示長期下來的連坐法檢驗,酪農戶的生乳收集後前往集中殺菌處,並進行檢驗,如檢驗發現參雜不合格藥物,則會全面銷毀,因此需要賠償其他酪農損失,讓生乳全面零檢出,民眾不需要擔心。

如果環境上不許可,沒辦法讓消費者直接看到安心,那麼各品牌商也可以自主檢驗,讓消費者放下心中的疑慮!如今便有許多小農自主做各式檢測,寫明在包裝上,讓消費者放心。

王忠恕說,早期夏季鮮奶熱銷、冬季常有剩餘乳,加上國外的奶粉便宜,有些業者會拿奶粉沖泡混充,所謂的「還原乳」便在市面上流竄,導致臺灣酪農生產的生乳乏人問津,消費者也無處確認購買的鮮乳是否可信,造成極大的產業衝擊。

為了解決此問題,並且促使廠商確實使用國產生乳進行鮮乳製造,農委會對於使用國產生乳的製造廠商核發「鮮乳標章」。王忠恕提到,「但是絕不會濫發!每次的核發都有雙向產量登記,就是不讓鮮乳標章被使用到不合格的地方。」酪農產銷班班長在每個月固定繳交登記產出奶量,酪農在出廠生乳時也需登記,以此作雙向核對,避免漏洞。

鮮乳標章代表了臺灣國產一○○%的生乳作為原料,不僅保障酪農的生乳能被合理收購,也確保消費者喝到的是國產鮮乳,而且只有國產鮮乳才有鮮乳標章,進口、調味乳、保久乳或乳飲品則沒有,以此區隔。

除了鮮乳標章以外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推動的「TAP 產銷履歷農產品追溯標章」,利用QR Code的技術,掃描包裝盒上的條碼,就可進入專屬的履歷平台,可以看到這瓶鮮奶的生乳產區、農藥殘留、動物用藥殘留、戴奧辛、荷爾蒙殘留及塑化劑等各項內容清楚的公正第三方檢驗報告。

 

【原文刊載於《卓越雜誌》362期;更多資訊請上《卓越雜誌》;《卓越雜誌》粉絲團;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】

分享: